- 创富新宝典 圆梦新生活---全新宝典上市品鉴会海口站圆满举行_江铃_用户_蓝焰
- 4月26日,全新宝典海口区域上市试驾品鉴会活动圆满举行。全新宝典增加了自动挡车型,汽油/柴油、两驱/四驱、标箱/长箱/平底货箱以及配置等分为多款车型,售价区间为...
1953年,抗美援朝战争结束。在台湾的蒋介石得知相关消息后,神情感慨地对儿子蒋经国说,毛泽东确实厉害,用兵实在了得,自己恐怕这辈子都很难再回到大陆了。
蒋经国听到相关内容后,陷入了一阵沉默。
很多人都知道,毛主席既没有进过军校学习,也没有出国留学经历。然而,他展现出的卓越军事才能,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。
美国学者韦克曼长期研究毛泽东,他在《毛泽东思想透视》一书中指出,毛泽东先生作战能力之所以极为出色,源于其掌握的“三个看家本领”。
首先,毛主席常常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胜利。
毛主席一生中有过许多军事指挥经历,他亲自指挥过众多凭借少量兵力战胜强大敌人的经典战役。这些战役充分展现出他超凡的军事战略眼光与出色的指挥才能,成为军事史上极具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的范例。
中央苏区时期,国民党军队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都占据着明显优势,远胜于红军。
在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、运动战等军事策略指引下,红军在前四次反“围剿”作战中接连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。
四渡赤水战役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。在这场战役中,毛主席凭借高超的战略谋划和灵活的战术指挥,带领军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军事行动,其军事智慧在战役进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多位元帅曾说过,四渡赤水战役这般的军事壮举,要是换成其他任何人来指挥,或许都很难获得成功。
不少美国军事专家指出,四渡赤水战役堪称一场难以复刻的军事奇迹。假设美军处于当年红军的处境,即便美军清楚四渡赤水战役的整个过程,也难以从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中成功突围。
在四渡赤水战役里,毛主席指挥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。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,红军多次往返穿插于敌军之间,巧妙地调动和牵制了大量兵力。经过这场战役,红军逐步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圈,为后续的战略转移争取了主动。
韦克曼还提到,在军事方面,毛泽东先生除了具备以少胜多的能力,还有两个擅长的战术:以弱胜强和以被动胜主动。
回顾红军的整个战斗历史,这是一段凭借弱小力量战胜强大对手的历程。红军之所以能在多次作战中斩获胜利,关键在于毛主席在以弱胜强的战术运用上十分擅长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,与日军相比,整体实力上都处于明显的弱势。从整体实力对比来看,两者与日军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距。
在八年抗战期间,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曾试图消灭我党武装力量。但实际情况是,我党武装力量非但没被打垮,反而凭借智慧与韧性实现以弱胜强。经过长期艰苦斗争,其力量逐步发展壮大,最终成为拥有百万正规军的强大队伍。
这些成果的取得,得益于毛主席的卓越指挥。
抗战爆发后不久,在一次中央会议上,毛主席向大家明确指出,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,我们党不能和日军正面硬拼,而是要采取运动战和敌后游击战的策略。要把队伍分散开来,尽可能多地创建革命根据地,通过积累小胜利来实现大胜仗的目标。
朱德听后表示,他非常赞同毛主席的提议。鉴于当时日军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,若集中兵力与敌人正面对抗,反而对我军不利。而将队伍分散成小股力量,更有利于我军发展壮大。
在“化被动为主动”这一方面,抗美援朝战争的表现堪称典范。当时,新中国成立不久,各方面建设尚在起步阶段,而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越过三八线,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,严重威胁到我国国家安全,中国面临着极为被动的局面。在此危急关头,中国党和政府作出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。志愿军将士入朝作战后,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凭借灵活的战略战术、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,逐步扭转了战场态势,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出击,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,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,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。
实事求是地看,这场战争中,当时的战场形势对志愿军而言确实相当不利。
在武器装备方面,美军相比志愿军占据明显优势。不过即便处于这样的不利处境,毛主席总能凭借灵活战术打开局面。
1951年,李奇微接任“联合国军”指挥一职后,志愿军的伤亡情况有所增加。
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回国汇报战事期间,毛主席向他提出建议,面对美军这样强大的对手,志愿军需改变以往与国民党军作战时的战术。
志愿军需掌握穿插分割战术的运用,通过这一战术把敌军的小规模部队分割包围后逐一歼灭。面对美军的强大火力,志愿军调整了作战思路,不再追求一次性歼灭美军一个师或一个团这样的大目标。志愿军完全能够集中力量逐个消灭美军的连级或营级单位,通过积累一场场小规模胜利来实现整体战局的突破。
事实证明,在毛主席精准灵活的战术策略指引下,志愿军成功化被动为主动并夺取胜利。毛主席依据战场实际形势制定系列作战方案,指挥志愿军以灵活机动的方式应对战局,最终凭借这些正确战术达成了胜利目标。
西方部分所谓的军事学者,对毛主席的研究其实并不算深入。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,背后有着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原因。
后来很多学者在分析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的卓越能力时指出,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毛主席非常善于从过往的实践中归纳经验、反思不足。
据毛主席的一位警卫员回忆,每次战斗结束后,毛主席总会仔细分析战斗报告,结合实际战况,随后和同志们一起讨论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促使我党将领的成长速度显著提升,军队整体战斗力也不断增强。
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,毛主席在决策过程中始终秉持民主作风,从不搞独断专行。对于前线将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,他总是认真倾听、充分考量,始终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。这种善于纳谏的工作方式,让他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,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反观蒋介石,其行事一贯独断专行,常随意干涉前线指挥事务。
以辽沈战役为例,当时卫立煌与廖耀湘两人均向蒋介石建议不要仓促增援锦州。然而蒋介石不仅严厉斥责了他们,还强行命令廖耀湘兵团即刻增援锦州。
事实上,国民党在辽沈战役中之所以惨败,与蒋介石的错误指挥有直接关系。
再看毛主席,他从不会随意干预下属将领的指挥工作。在战略层面,他会给出宏观的方向和建议;而在战术层面,毛主席十分愿意听取下属将领的想法。
在战略层面,毛主席也会听取下属将领的想法。
1948年,毛主席向华东野战军发出命令,让粟裕带领三到四个纵队前往江南执行作战任务。
面对这种情况,粟裕没有执行。
粟裕当面向毛主席汇报情况后,毛主席不仅没有批评他,反而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,并据此调整了原定的战略部署。
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很有能力,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一直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。
毛主席曾多次强调,人民的支持是我党革命事业的根本。缺少人民群众的拥护,我党既无法在革命中赢得胜利,也难以一次又一次战胜敌人。
淮海战役获胜后,陈毅曾感慨地说,五百万民众的支援是胜利的重要基础。要是没有众多民众在支前工作中的全力付出,淮海战役很难取得胜利。
毛主席打仗厉害,除了上述因素,还有其他缘由。后来解密的历史资料显示,我党拥有强有力的情报支持。蒋介石身边有一位记录书记员,实则是我党红色特工;国民党国防部有一位中将高参,同样是我党特工。有这样强大的情报系统作为支撑,我军在与国民党的较量中,自然更有优势,打败国民党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关于毛主席擅长指挥作战这一点,一位西方学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:“共产党的那些著名将领能够对毛泽东先生真心信服,这与毛泽东先生是军事天才有很大关系。”
下一篇:没有了